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石林自然特征和石林是人造的还是自然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石林自然特征以及石林是人造的还是自然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怎样描述云南石林的特点

石林是林状喀斯特地貌,原来海底的石灰岩受水的冲击形成,造成切口比较规整。要是说断裂比较规整的话,应该是因为石林曾经受过岩浆的侵入,下层很多黄色的是花岗岩,应该是石质的热胀比不一样,长时间就沿着规整的分界线断裂了,就和用热水割玻璃一样。

石林风景区的特点

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特色地貌,石峰、石芽、落水洞、地下河遍布,峰林幻化成各种形态,剑状、塔状、蘑菇状等等,千奇百怪美轮美奂。

云南石林的特点

云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形成条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如石林),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

H2O+CO2H2CO3;(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CaCO3HCO3-+Ca2+(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

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就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