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简单介绍台山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简单介绍台山以及台山属于哪个市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台山骑楼简介
1、台山的骑楼建筑多为二至四层楼高,通常骑楼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被设计为柱廊或行人走廊,而二楼以上建筑的投影刚好将一楼建筑及廊道覆盖起来,因而二楼楼层在廊道上方给人予悬空之感,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骑楼”因而得名。又为了解决二楼以上建筑物的承重平衡问题,在廊道外边缘处,二楼悬空部分通常会伸出两条腿来支撑,这两条腿就叫作“廊柱”,俗称为“柱墩”,廊柱系骑楼建筑的第一大特征,从骑楼立面由下往上看,除廊柱外,依次为骑楼的楼层、阳台、山花和女儿墙,均各具特色。
2、台山现存的骑楼,大多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建筑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台山的骑楼根源于岭南本土建筑,只是近代受外来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的影响,才形成了今天所看见的造型、式样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
台山市育英中学介绍
台山市育英中学,是一所市直完全中学。学校占地面积约2789.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461.6平方米。
广东台山的春节习俗
台山民俗系列--正月正月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台山人习俗称春节为过年,并分为年前、过年和年后三个阶段。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至除夕前一天为年前阶段,这段日子为过年做好一切准备。台山民间有这样的歌谣:二十三供灶,二十四供猪槽,二十五洗净盘碗兼打扫,二十六妇女搽油染发又洗头,二十七趁圩买年肴,二十九晚煎堆炊年糕。过年:除夕至正月初二从除夕至正月初二(有地方为初四)为过年阶段。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为岁除,夜晚称除夕。岁除之日,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挂利是钱,燃放炮仗,制作丰盛菜肴,祭拜祖先。晚上,家中厅堂华灯高挂,通夜明亮,一派辞旧迎新气氛。年三十晚,除了祭拜祖宗之外,还要接灶君老爷归位。深夜12时(即年初一0时),接财神。另外,在除夕夜,吃过团年饭后,人人沐浴更衣,并且要做好年初一的菜式,按俗例,年初一忌动具、忌打扫庭院。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也是过年的高潮。这天,从凌晨开始,家家户户焚香点烛,放鞭炮,贡斋拜祖,开门接福迎春。是夜,伴灯不眠,俗称“守岁”。记得小时候,踏入12点,家家户户的鞭炮声络绎不绝;台山禁放鞭炮后,台山的除夕夜也就显得安静多了。年初一,早饭是青菜、豆腐、粉丝、茨菇等素菜,谓之“吃斋”,示意“虔诚”。还有发糕作“斋糍”,取“大发”之意。人们在早饭后出门互相祝贺,拜大年,长辈则给小孩发利是。这天,如果打破碗碟,忌说“打烂”、“打破”等不吉利的话,只说“开花”;筷子掉落地面,只说“快乐”。正月初二是开年日(有的地方为初四)。这天一早,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按习俗只准从家门口往里扫,意在不可将财运福气扫出门外。午饭后,城乡请来醒狮队贺新年,增添贺春气氛。民间有“瑞狮迎来金玉满堂”之说,醒狮队每到村镇,先向各户拜年,或请入厅堂叩拜祖先,然后挂青夺标。汶村每年都进行“做福”活动,祈求来年幸福安康。从这天开始,一般也是串朋走戚吃开年饭的时候了。年后:正月初三至元宵年初三,旧习为“饿鬼日”,这天忌探亲访友,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难得春节共聚过年,岂能错过一日。初七俗称“人日”,是喜庆之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至十日分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粟、十麦”,并有“正月此十日晴明,十者丰顺也”之说。此日,家家宰鸡,吃喜庆饭,取意“好世界(鸡)”。旧时,“女郎辈撷园菜煮之,和以煎堆,各召诸女伴联饮,名曰“饮菜茶”。正月初八,谐音“发”,企业商家多择此日开门启市,迎接滚滚客源和财源。大年十三通心粥古人认为是靠心来感知事物的,因此要在开学前让学童吃葱花粥,葱花空心谐音“通心”,心通了,人就变得聪明,学业自会长进。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台城人在这一天里吃“油饭”--用糯米煮成饭,再掺以油炸的菜果粒、腊肉粒、虾米等佐料,近乎“八宝饭”。人日之后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花灯节”,台山人直呼“正月十五”。而这天,而这天,有一个地方特别热闹,哪里?跟着我来看看!天还没黑,人已经不少。村民们都在忙活入夜,人更多了脚步也更急了端芬镇平洲村世代十分重视元宵节,立村以来,平洲村便有了演大戏和烧新丁炮(鞭炮)的风俗习惯。历经260多年,长盛不衰。就是当年生有男丁的添丁户,旅外乡亲也不例外,在元宵节那天,都免不了买上一串鞭炮,入夜时统一在村场前的元宵楼内燃放。与此同时,由村或旅外乡亲出资买来烟花当晚燃放,气氛异常热烈。演大戏,意在增加节日气氛,凝聚人气,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平洲村的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村民的文娱生活异常活跃。平洲村山明水秀,藏风聚气,平枕云峰,洲环泽水。它还有一个名字--“举人村”,举人村保留了很多遗迹实物,特别是完整地保留了很多块“举人碑”。这些“举人碑”原本竖立在村口,是历代村民为获取功名的族人而立。石碑用当地的花岗岩打成,长约1-3米,宽40厘米左右,碑上以正楷刻写阴文,内容分别记录某年某人考中何种功名。据介绍,村中族人凡考取功名者,都会凿制这样的石碑,以光宗耀祖,激励来者。据称,当时全村共有各类石碑几十块,可惜年代久远,社会变动,这些石碑要么被破坏,要么被人拿去家中做了门槛,要么被拿去做了平洲影剧场的石凳,一些甚至被用来围猪圈,文革期间“破四旧”,剩下的“举人碑”都被拿去修建鱼塘了。后来,这批从鱼塘中挖出的“举人碑”,又重新立于村口,构成一道富有地域特色的“碑林”,成为村内最引人注目的景观。因为整修祠堂,这些“举人碑”被平放在村口空地,村民说,他们会好好保护这些“举人碑”。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