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东升镇的历史的问题,以及和东升镇面积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中山市东升镇属于什么区
中山市东升镇不属于什么区,隶属于中山市。
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连广州,毗邻港澳。下辖18个镇,6个街道,区域内含有1个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翠亨新区。
18个镇分别为:黄圃镇、南头镇、东凤镇、阜沙镇、小榄镇、东升镇、古镇镇、横栏镇、三角镇、民众镇、南朗镇、港口镇、大涌镇、沙溪镇、三乡镇、板芙镇、神湾镇、坦洲镇;
6个街道分别为:石岐街道、东区街道、西区街道、南区街道、五桂山街道、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即:中山港街道)。
扩展资料:
东升镇位于中山市境西北部,东临港口镇,西临横栏镇,南临石岐区,北临小榄镇,面积75.82平方公里,辖8个社区和6个村。2013年末常住人口12.13万人,户籍人口7.47万人。东升镇获得广东省教育强镇、中国脆肉鲩之乡、中山市经济强镇等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东升镇的历史沿革
1949年冬起,建立新的区、乡制,到1951年1月,中山县设1个区级镇和11个区,下辖96个乡(乡级镇)。东升(坦背)镇属第三区复兴乡和民生乡。
1953年土地改革结束后,中山县分出石岐市和珠海市,全县设立3个区级镇,15个区,原第三区的上三区、下三区改称第十一、十三区。白鲤、观栏、太平、坦背、草塘5个乡属第十一区。高沙、乌沙、鸡笼3个乡属第十三区。
小榄镇的历史沿革
小榄古为珠江口古海湾的几个小岛屿,秦、汉间,大榄、小榄隶属南海郡,隋、唐时属南海县,宋代仍属南海县治,称永宁乡潮居里,为濒海要区,因小山丘形似橄榄而得名。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立县,由南海县划入的永宁乡潮居里改称宁安乡(含大榄、小榄)。宋末,香山寨从濠潭迁往县北大榄村侧后,中原人南迁,南宋咸淳年间,由南雄珠玑巷逃离南来者,骤然增多,人口繁衍,才编立图籍。元代(1279-1368年)习宋制,地域名称不变。大榄、小榄以一河相隔,明洪武年间香山司巡检陈忠,在任期间于河上建双美桥(俗称“拱桥”)相连。明洪武十四年,由乡改设坊都,宁安乡的大榄、小榄分立而统名大榄都。明洪武二十七年,大、小两榄有18卫所军队进驻屯田,垦荒种植,逐渐扩大耕地面积。随着沧桑易貌、人口繁衍,居民逐渐迁居小榄,形成圩市。清康熙三至八年(1664-1669年)实行海禁迁界,大榄都于康熙三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开始大迁徙,是有史以来一场大灾难。复界后仍称大榄都,人们迁回原地恢复生产和生活。清雍正三年(1725年),香山司辖大榄都、古镇(时属黄旗都)、海洲政务。清乾隆初年(1736年),古镇划入大榄都辖。清嘉庆七年(1802年),大榄都的大榄、小榄两村又称榄乡。清道光七年(1827年),古镇复属黄旗都;大榄都改名为榄都。清光绪元年(1875年),古镇、曹步两乡并入大榄都图。清光绪六年,改都为镇,榄都称为榄镇(小榄部分称榄乡)。榄乡山明水秀,景色别致,有“榄山”、“榄溪”雅号,又因小榄人爱菊,俗称“小柴桑”。清宣统二年(1910年),榄镇改为香山县属第三区,全区分十三段,总面积259.08平方公里。辛亥革命至中华民国初期(1912-1915年),“乡约”改称“公局”(又称公约),仍实行自治,大榄、小榄境内划为东、南、西、北、中五区,并统以西海十八沙、东南西北香灯沙及村心沙。民国十二年(1923年),香山县三区的榄乡沿称小榄镇,为区辖下的乡镇,为建制镇之始,镇务工作由“公局”人员主理。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中山县政府先后撤销6个区建制,把全县缩编为67个乡镇。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撤销中山县第三区区署,由县派出指导员指导乡镇工作。1949年11月,中山县人民政府设置区建制,仍称第三区,辖1镇13乡,并废保甲制,镇内称坊,区内称乡、材。1950年6月,小榄镇成立临时政务委员会(9月称人民政务委员会)。1951年6月,人民政务委员会结束,成立乡级小榄镇人民政府。1952年7月,三区分为上下两区。上三区府驻古镇,政府在六坊苏家祠。下三区府驻小榄镇原中心国民学校(似稽、秀峰两间李氏祠堂)。8月,配合农村土地改革运动,成立中山县小榄镇城乡联络委员会。1952年11月,小榄镇升格为区级镇,镇政府驻地在半农李公祠与和风书院(1956年改建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1959-1960年,小榄镇范围辖至小榄公社东区钢铁营和北区乡沙口村。1959年6月,小榄镇管理区(营)又改称镇人民公社社务委员会(又称管理委员会),撤销营、连、排、班军事化建制。1960年2月1日,将镇郊生产大队和园林管理处合并,成立菊城农场。1966年,改称红卫农场;1968年,重新复名菊城农场;1974年,易名小榄镇农场。1966年6月,小榄人民公社和小榄镇人民公社,分别称生产临时委员会(生产临时领导小组);1967年5月,又分别称“抓革命,促生产”委员会(简称“抓促”);1968年2月,小榄公社、小榄镇公社分别成立革命委员会。1973年7月,按县革委会文件精神,小榄各大队、城镇街道所改名称全面恢复原来名称。1986年12月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中山市撤销区公所设置镇(街)建制的批复》保留小榄镇,将原小榄区析出高沙、裕民、同乐、兆隆、益隆、东升、新成、永胜等8个乡成立鸡笼镇(1987年3月改为东升镇)。余下的永宁、九洲基、东区、西区、北区、福兴、沙口、竹源、埒东、联东、宝丰、埒西一、埒西二、绩东一、绩东二、绩西等16个乡划归小榄镇管辖,成立新的小榄镇。1987年1月1日合署办公。
为什么中山东升镇又有东升村的广东中山市
东升镇与东升村两回事呀,本来东升镇以东升村为中心,东升镇辖下有14条村,东升村是其中之一,东升村是东升镇中心村,因此而命名。
中山为什么要撤销东升镇
撤销东升镇,是要利于中山抢抓"双区驱动"的重大机遇,与原小榄镇合并而成新小榄镇,重构土地人力和资金要素的,新模式,资源再赋予,获得吸收更大的发展的空间。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