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灌阳湘江战役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湘江之战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灌阳湘江战役和湘江之战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湘江战役典故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烈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34年的湘江战役中,这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时候,一共有8.6万人;一路打到湘江边,还有6.5万人;突破湘江后,只剩下3万多人。

这场战役打得非常惨烈,江水都被烈士的鲜血染红了。

广西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一带,就是当年的主战场,到现在还流传着“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在湘江战役中,陈树湘率领三十四师负责全军后卫,与敌人激战4天5夜后,部队弹尽粮绝,陈树湘腹部中弹、重伤被俘,在被敌人押解途中,他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英勇就义,用年仅29岁的生命,践行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我们的军队之所以能够打硬仗、打胜仗,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陈树湘这样优秀年轻的指挥员。

1938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湘江战役具体细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战役。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纷纷要求改换领导。

湘江惨胜直接导致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它是红军四处碰壁身处绝境时召开的,从此中国革命一个杰出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红军翻开崭新的一页。

血腥的湘江战役故事梗概

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一、湘江战役充分暴露了错误路线的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为中央错误领导的垮台敲响了丧钟。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八万六七千人,到达湘江过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还约有6.5万人。经过湘江一战,红军折损3万多人。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但为了保护中央领导和保住器物,把野战行军固定成一个“抬轿子”的形式。在通过第四道封锁线时,为了搬运那些笨重的机器,拖延了很长时间,延误了多次稍纵即逝的过江机会,使战斗部队付出惨重代价。

二、湘江战役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

在湘江战役之后,从通道会议开始,他们与博古的争论多起来了。特别是在黎平会议后军委纵队到达黄平老城东门内橘林休息时,张闻天和王稼祥交流看法,认为仗这样打不行,还是要毛泽东出来,他打仗有办法。

随后这个信息在高级将领中传开,大家都赞成毛泽东出来指挥。这为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进入中央常委作了舆论准备。

三、湘江战役证明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任何力量也消灭不了的。

红军要战略转移是形势所迫,死守苏区是没有出路的。在转移过程中,一方面博古、李德坚持按红六军团的路线沿着湘江前进的战略决策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湘江战役三个主要战场的战术指挥却又是很出色的,应予充分肯定。

灌阳湘江战役和湘江之战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