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魏函谷关遗址和汉函谷关门票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函谷关的历史变迁

1、春秋时期晋国据此天险阻挡了西面秦国的入侵,战国时秦国占领函谷关,此后关东、关中、关西即以此而得名。

2、战国时,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其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可见其战略影响。

3、由于函谷关易守难攻,秦朝末年各地起义抗秦后,新立的楚怀王为尽快平息战乱,宣告谁先入关中,得为关中王,此处所指的关亦是函谷关。之后刘邦先入关中,不过并非直入函谷关,理由即是函谷关易守难攻,加上关内即是秦的首都咸阳,护守函谷关的秦军必是精锐,为避免攻坚,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绕道进入关内。不过,项羽不满刘邦先入关,设下鸿门宴,但又不愿违逆楚怀王当初的宣告,因此在册封时将刘邦封为巴王,之后封为汉王。虽然巴、汉两地也属于关中关内(函谷关以西),但当时为未开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与秦朝专门用来流放罪犯的地方。不过刘邦仍然在汉中成功积蓄力量,最终在楚汉相争中战胜了项羽。

4、西汉建立后,置关都尉守关。汉景帝初,爆发七国之乱,吴遣其臣应高游说胶西王曰:王幸而许之一言,则吴王率楚王略函谷关,守荥阳敖仓之粟,拒汉兵,治次舍,须大王矣。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从杨仆言,徙故关于新安东界(今河南新安县),以故关为弘农县,治弘农郡。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关东翟义等起兵,遣其部将武让屯守函谷关。东汉初,王霸屯函谷关,击荥阳、中牟贼,平之。王元说隗嚣曰:请以一丸泥,东封函谷关,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汉桓帝初平二年,校猎上林苑,遂至函谷关。延熹九年,复幸函谷关。汉灵帝光和五年,校猎上林,历函谷关,遂狩于广成苑。汉献帝初平二年,群雄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强行将汉献帝从洛阳迁到长安时,就以函谷关坚固易于防守为理由。魏正始初,从弘农太守孟康言,移函谷关,更号大崤关,又为金关。

5、西晋大安二年(303),八王之乱如火如荼,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关中,使部下名将张方自函谷关,东犯洛阳。

6、此后两千年间,地势险要的函谷关常常成为军事争夺的对象,包括唐代安史之乱,甚至抗日战争等。

函谷关文案

历史上,曾有秦、汉、魏三座不同时期的函谷关,其中,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函谷关现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境内;魏函谷关关址位于今灵宝市区北19公里的函谷关镇孟村,1960年前后,三门峡大坝蓄水,魏函谷关遗址被淹没,现古道和烽火台尚存。

函谷关的真名叫什么

古函谷关又称“秦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始建于西周时期,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是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地。这条古道东西长7.5公里,沿途绝岸壁立,道路狭窄,来往车辆仅得通过,“车不分轨,马不并鞍”,易守难攻,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还有人用“一泥丸而东封函谷”来形容它的战略地位。它在军事上居有重要的地位,战国秦汉之际,为国内少有的雄关。

汉函谷关又名“新函谷关”,距秦函谷关150公里,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汉武帝元鼎三年(114年),楼船将军杨仆出资兴建。据说,汉武帝时期曾迁山东一带的豪强富贾至关中地区,关中腹地乃天子脚下。许多诸侯王被封于关外,楼船将军也被封于关外,但是杨仆耻于做关外侯,因而向武帝请求捐尽家资建函谷关一座,以雪此耻。新建的函谷关就被称为“汉函谷关”。现在早已废弃,仅存遗址。

魏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东北20公里处函谷关镇孟村境内,又被称为“大崤关”“金陡关”。本为曹操运输粮草的官道,魏正始初年弘农太守孟康在运粮道的入口修建关楼。关楼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现早已废弃,仅存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关于魏函谷关遗址,汉函谷关门票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